周六下午的阳光正好,不燥不烈,透过美术馆高大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明亮的光斑。
林溪提前几分钟到了门口,远远就看见苏晚站在台阶下等她,今天她穿了件浅蓝衬衫,配着卡其色长裤,简单清爽,像初秋里第一缕微凉的风。
“等很久了吗?”
林溪快步走过去。
“刚到。”
苏晚侧身让她站到身边,目光落在她手里的帆布包上,“带了什么?”
“速写本,遇到喜欢的作品,想随手画几笔。”
林溪晃了晃包,“你呢?”
“空着手来的,准备用眼睛好好看。”
苏晚笑着扬了扬下巴,“走吧,进去看看。”
这次的当代艺术展比林溪预想的更有冲击力。
展厅里布满了形态各异的装置艺术,有的利用光影投射出流动的图案,有的用废弃材料搭建出扭曲的空间,还有的通过声音和气味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
林溪看得格外投入,时而驻足凝视,时而微微蹙眉。
苏晚没有打扰她,只是安静地跟在旁边,偶尔在某个作品前和她交换一个眼神,像是在无声地交流。
走到一个由无数镜面组成的装置前时,林溪停下了脚步。
镜面折射出无数个重叠的自己,也映出不远处的苏晚,那些破碎的光影交织在一起,有种奇异的眩晕感。
“有点像迷宫,对吗?”
苏晚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点笑意。
林溪转过身,透过镜面的缝隙看她,阳光在她脸上跳跃,眼神清亮:“嗯,好像每个人都被困在无数个自己里,但又能透过缝隙看到别人。”
苏晚走近几步,视线穿过层层镜面落在她脸上:“但真正能看清的,只有那个最想看见的人。”
林溪的心轻轻跳了一下,她避开苏晚的目光,看向那些晃动的镜面,轻声说:“这个艺术家的想法很特别,用空间和光影讲了个关于孤独与连接的故事。”
“建筑有时候也在做类似的事。”
苏晚的声音放低了些,“设计一扇窗,一道门,或者一个转角,都是在制造相遇的可能。”
林溪抬眼看她,正好撞上她温和的目光,那目光里似乎藏着些什么,像深潭里的水,安静却有力量。
她忽然觉得有些不自在,匆匆移开视线,往前走了几步,停在一幅抽象画前。
画家用大面积的灰蓝色铺底,中间却有一抹明亮的橙黄,像寒夜里跳动的火焰。
林溪盯着那抹橙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的带子。
“你好像很喜欢这幅?”
苏晚站到她身边。
“嗯,”林溪点头,“灰蓝色太压抑了,但这一点橙黄,就好像有了盼头。”
苏晚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以前做一个旧城区改造项目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一片灰蒙蒙的老房子,挤得让人喘不过气,后来我们在巷子里开了几个天窗,让阳光能照进去,居民说,好像日子都亮堂了些。”
林溪想象着那个画面,嘴角忍不住弯了弯:“那一定很美。”
“等项目结束了,我带你去看看?”
苏晚的语气很自然,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好啊。”
林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期待。
她们在展厅里逛了很久,从装置艺术到影像作品,从抽象画到先锋雕塑,聊得越来越投机。
林溪发现苏晚不仅懂建筑,对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苏晚也喜欢听林溪讲那些艺术史背后的故事,她的声音轻柔,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走出美术馆时,天色己经有些暗了。
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橘粉色,晚风吹拂着两人的发丝。
“饿了吗?”
苏晚问,“附近有家面馆,味道不错。”
林溪摸了摸肚子,确实有点饿了,便笑着点头:“好啊。”
面馆不大,只有六七张桌子,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苏晚熟门熟路地报了两碗牛肉面,加辣加蛋。
“你怎么知道我吃辣?”
林溪有些惊讶。
“上次在咖啡馆,你点的拿铁加了双倍糖,我猜你可能喜欢重一点的口味。”
苏晚笑了笑,“而且看你刚才看那幅画的样子,觉得你心里大概住着一团小火苗。”
林溪愣了一下,心里暖暖的。
她从来没想过,苏晚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面很快端了上来,热气腾腾的,撒着翠绿的香菜和红色的辣椒。
林溪吹了吹,咬了一口牛肉,软烂入味,辣劲刚刚好。
“好吃。”
她满足地眯了眯眼。
苏晚看着她的样子,眼里漾起笑意:“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两人边吃边聊,从艺术聊到生活,从学生时代的趣事聊到对未来的规划。
林溪说起自己毕业论文选题时的纠结,苏晚分享了她第一次独立完成设计方案时的紧张。
那些琐碎的、平常的话语,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馨。
吃完面,苏晚坚持付了钱。
走出面馆,夜色己经浓了,路灯次第亮起,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我送你回去吧。”
苏晚说。
“不用了,我家就在前面那个小区,很近的。”
林溪指了指不远处的灯火。
苏晚看了看那个方向,点了点头:“那路上小心。”
“你也是。”
林溪站在路口,看着苏晚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才转身往小区走。
回到家,林溪坐在沙发上,还在回味刚才的相处。
苏晚的笑容,苏晚的话语,苏晚看她时的眼神,像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里回放。
她摸了摸自己的脸颊,好像还带着一丝发烫的温度。
她知道,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改变。
就像那幅画里的灰蓝色,正被一抹越来越明亮的橙黄,慢慢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