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墨墨推书!手机版

墨墨推书 > 其它小说 > 我的掌印太监,脑子有点病

我的掌印太监,脑子有点病

诗酒趁华 著

其它小说连载

《我的掌印太脑子有点病》中的人物凌素凌素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其“诗酒趁华”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我的掌印太脑子有点病》内容概括:故事主线围绕凌素展开的其他,古代,大女主,爽文,沙雕搞笑小说《我的掌印太脑子有点病由知名作家“诗酒趁华”执情节跌宕起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5189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30 23:14:04。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我的掌印太脑子有点病

主角:凌素   更新:2025-10-31 01:21:0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叫李珩,大梁朝的太子。我的人生原本挺顺的,直到父皇给我派来一个新的掌印太监,

凌素。他个子不高,瘦得跟根豆芽菜似的,风一吹就倒。说话细声细气,看着比宫女还白净。

我本来以为他是个废物点心,结果发现,这人的脑回路跟正常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兵部尚书的儿子逼他喝酒,搞职场霸凌,他反手就把对方的爹给架到了火上烤。

户部的老狐狸克扣我的预算,玩道德绑架,

他转头就让那老狐狸体会了一把什么叫真正的“为国节俭”。

满朝文武都觉得他是个离经叛道的疯子,只有我知道,他是我东宫唯一的正常人。

只是我总觉得他有点怪。一个大男人,身上总有股淡淡的栀子花香。从不跟我们一起沐浴,

看到宫女比看到鬼还害怕。最离谱的是,他居然随身携带……绣花针?我开始怀疑,

他是不是有什么大病。1.新来的豆芽菜,有点扎手我叫李珩,当朝太子。说实话,

这太子当得有点憋屈。朝堂上,一帮老狐狸天天盯着我,裤腰带稍微松一点,

第二天的奏本就敢写我生活不检点。父皇呢,又是个喜欢搞“平衡”的艺术家,

总觉得儿子就得多摔打摔打才结实。所以,我这东宫,看着风光,

其实就是个四处漏风的靶子。前几天,我原来的掌印太监,刘公公,光荣告老还乡了。

我还没来得及伤感,内务府就给我送来个新的,叫凌素。我第一眼看见他,

眉头就拧成了个疙瘩。这人……也配叫太监?瘦得跟根刚出土的豆芽菜似的,脸色苍白,

眼下一片青黑,看着像是随时要咽气。我严重怀疑,东宫的门槛高一点,他都得爬着进来。

“殿下,奴才凌素,奉旨前来伺候。”声音也是细细的,有气无力。我挥了挥手,懒得看他。

“行了,知道了,下去吧。”这种货色,估计不出三天就得哭着喊着要回家。结果,

我低估了他。第二天就是东宫的小朝会,说白了,就是我拉着自己班底开的部门周会。

兵部尚书的二公子,李虎,也在。这家伙是我伴读,但他爹是中书令胡惟庸的人,

所以他更像个安插在我这儿的钉子。会开完了,李虎端着杯酒就过来了,目标明确,

直奔凌素。“凌公公,新来的吧?来,跟哥哥喝一杯,以后哥哥罩着你。”李虎人高马大,

站在凌素面前,像座山。凌素那小身板,估计都不够他一拳打的。我皱了皱眉,刚想开口。

凌素却先说话了,他往后退了半步,躲开了李虎搭过来的手。“李公子,奴才身子弱,

沾不得酒。”声音不大,但很清晰。李虎的脸当场就挂不住了。“嘿,你小子不给面子是吧?

知道我是谁吗?我让你喝,是看得起你!这是给太子殿下争脸,懂吗?”好家伙,

道德绑架都搬出来了。东宫所有人的目光都聚了过来。这杯酒,凌素要是不喝,

就是当众打李虎的脸,也是拂了“为我争光”的好意。可他那样子,一杯酒下去,

估计真得躺半天。我清了清嗓子,准备和稀泥。“李虎,行了,他刚来,

不懂规矩……”话没说完,凌素又开口了。他抬起头,静静地看着李虎,那眼神,

不像个小太监,倒像个在审视什么的匠人。“李公子,奴才斗胆请教一个问题。

”“有屁快放。”李虎不耐烦地说。“为太子殿下争脸面,是靠在酒桌上逞英雄,

还是靠在沙场上立功勋?”李虎愣住了。凌素继续说:“若是前者,那东宫选才的标准,

是否应改为海量者优先?若是后者,李公子身为将门之后,更应爱惜羽翼,

把力气用在练武场上,而不是跟一个奴才拼酒量。”他顿了顿,声音不大,却字字诛心。

“奴才身份卑微,喝了这杯酒,是奴才的本分。可李公子要是逼着奴才喝了这杯酒,传出去,

别人是会夸公子豪迈,还是会说兵部尚书的公子,只会跟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置气?

”周围死一般地寂静。所有人都被这番话给说蒙了。这他妈……是一个小太监能说出来的话?

滴水不漏,还顺带把李虎他爹都给捎上了。李虎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端着酒杯的手都开始抖。他要是再逼,就是坐实了自己“没品”。要是不逼,这脸就丢大了。

我心里已经开始叫好了。妈的,人才啊!我站起来,打了个哈哈。“好了好了,凌素说得对。

李虎,你也是,跟个新人计较什么。来,这杯酒,孤陪你喝。”我给了李虎一个台阶。

他脸色难看地把酒喝了,恨恨地瞪了凌素一眼,走了。一场风波,就这么被化解了。

我走到凌素身边,拍了拍他瘦弱的肩膀。入手一片冰凉,硌得我手疼。“你小子,可以啊。

脑子挺灵光。”凌素低着头,又恢复了那副鹌鹑样。“奴才只是实话实说,不敢居功。

”我笑了。这哪是豆芽菜,这分明是根带刺的仙人掌。有点意思。我决定,把他留在身边,

再观察观察。2.想拿捏我?先问问我的会计凌素这根仙人掌,

很快就展现出了他扎人的本事。东宫的开销,一直是个大问题。

我手底下养着一帮幕僚、侍卫,迎来送往,处处都要钱。可户部那边,

掌权的偏偏是胡惟庸的门生,户部侍郎张启年。每年批预算,他都跟割自己肉一样。这天,

张启年又来了,带着一脸“我都是为了国家”的悲壮表情。“殿下,今年北境大旱,

国库吃紧,陛下的意思是,各部院都要缩减用度,共克时艰啊。”他把账本往我面前一推。

“所以,东宫今年的份例,得在此基础上,再减两成。”我当时就火了。本来就不够用,

再减两成,我手下的人难道喝西北风去?“张侍郎,你这是什么意思?孤的东宫,

代表的是皇家颜面,你这么一搞,是想让天下人看我大梁的笑话吗?”张启年立马跪下了,

声泪俱下。“殿下息怒!臣也是没办法啊!国事为重,个人荣辱事小。臣相信,

殿下深明大义,一定会体谅朝廷的难处,为天下臣民做个表率!”你看,又来了。

又是道德绑架。我要是不同意,就是“不知体恤民情”“不顾国家大局”的昏庸太子。

我被他堵得说不出话,气得直拍桌子。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我身后的凌素,往前走了一小步。

“张大人,您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他一开口,所有人都看向他。张启年瞥了他一眼,

眼神里满是轻蔑。凌素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殿下身为储君,理应为万民表率。

张大人此举,正是匡扶社稷的义举,奴才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愣了,这小子哪头的?

张启年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凌公公倒是比某些人识大体。”凌素微微一笑,

那笑容在他苍白的脸上,显得有点诡异。“所以,奴才斗胆,替殿下拟了一份奏疏,

想请张大人斧正。”说着,他从袖子里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了过去。我凑过去一看,

差点没喷出来。奏疏的标题是:《论勤俭节约从东宫做起并推广至全国的若干建议》。

内容更绝。第一条,东宫自愿削减用度三成,比张启年要求的还多一成。第二条,

建议陛下下旨,既然东宫已做表率,六部百官的俸禄及公费,也应相应削减三成,

以示君臣同心。第三条,尤其点名户部,作为掌管钱粮的要害部门,事务繁杂,

更应清廉自守。建议户部上下,从侍郎大人开始,带头吃三个月素,办公不得点双烛,

以此彰显“为国节俭”之决心。我憋笑憋得脸都红了。这哪里是奏疏,这分明是封战书啊!

张启年的脸,比吃了苍蝇还难看。他要是同意,那他自己就得带头吃糠咽菜,

还得把六部所有同僚都得罪光。他要是不同意,就是他自己打自己的脸,

证明他刚才说的“共克时艰”全是屁话,就是故意针对东宫。他捧着那本奏疏,

手抖得跟筛糠一样。“你……你一个阉人!竟敢妄议朝政!”他气急败坏,口不择言。

凌素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张大人,奴才不敢妄议朝政。奴才只是在响应您的号召,

将您‘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提炼升华,以便让陛下和满朝文武都能学习您的风骨。

”他往前一步,声音不大,却压得张启年喘不过气。“难道,张大人刚才那番话,

只是随口说说,专门说给我家殿下听的?”“我……”张启年“我”了半天,

一个字也憋不出来。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写得好!

”我拿过那本奏疏,看都不看张启年。“凌素,你这主意甚好!孤这就进宫面呈父皇!

张侍郎,你忠君体国之心,孤一定替你向父皇好好表功!”说完,我抓着奏疏,

昂首挺胸就往外走。凌素默默地跟在我身后。留下张启年一个人,跪在原地,脸色惨白,

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那天下午,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父皇看了我的奏疏,龙颜大悦,

当朝表扬我“有长进,知大体”,然后话锋一转,就问张启年愿不愿意为了国家,

带头过三个月苦日子。张启年当场就晕过去了。东宫的预算,自然是一文钱没少。

户部还破天荒地,主动拨了一笔“修缮款”过来,说是慰问我这个“深明大义”的太子。

晚上,我把凌素叫到书房。我看着他,怎么看怎么顺眼。“你这脑子,怎么长的?

这种损招都能想出来。”凌素低着头,手里捧着个暖炉。“奴才只是觉得,对付讲歪理的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他的歪理,把他自己送进坑里。”我点了点头。“说得好。不过,

你今天得罪了张启年,日后怕是麻烦不断。”凌素抬起头,眼神平静无波。

“奴才是殿下的人。他们要找麻烦,也是找殿下的麻烦。奴才要做的,

就是替殿下把这些麻烦,变成他们的麻烦。”那一刻,我看着他瘦弱的身体,忽然觉得,

这豆芽菜的根,扎得比我想象中要深得多。他不是仙人掌。他是把刀,一把藏在鞘里,

看着无害,出鞘却能见血的刀。而我,是那个持刀人。3.他说造桥,

我偏要修路凌素这把刀,用起来是越来越顺手。胡惟庸那帮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次,

他们玩起了“民生”。京城外有条河,叫永定河。河上有座桥,年久失修,有点危险。

御史台一个言官,突然上了道折子,说我这个太子,只知在东宫享乐,不知民间疾苦,

连京郊的桥塌了都漠不关心,实在是有负圣恩。这帽子扣得可太大了。我爹立马把我叫过去,

劈头盖脸一顿训。“你说你,天天在东宫干什么吃的?这么大的事,还得让言官捅出来!

你的脸呢?皇家的脸呢?”我被骂得狗血淋头,心里憋屈。修桥是工部的事,关我屁事?

可这话我不敢说,说了就是“推卸责任”。我只能跪着认错。“儿臣知错了,请父皇息怒。

”父皇气消了点,问我:“那你说,这事怎么办?”我能怎么办?“儿臣愿捐出东宫份例,

重修此桥,以安民心。”这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父皇点了点头,算是满意了。

“算你还有点担当。这事就交给你了,办得漂亮点。”我领了旨,垂头丧气地回到东宫。

凌素看我脸色不对,问明了缘由。我把事情一说,烦躁地摆了摆手。“妈的,又被坑了。

修桥的钱,工部不出,得我自己掏腰包。东宫本来就没几个钱,这下更得勒紧裤腰带了。

”凌g素听完,却没说话,只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停下来。“殿下,

奴才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说。”“他们想让您修桥,咱们偏不修。

”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不修?你想让我再被我爹骂一顿?”凌素摇了摇头,

眼神里闪着一种我看不懂的光。“不是不修,是不‘只’修桥。殿下,您想,这座桥,

谁最需要它?”我愣了一下。“当然是过河的百姓。”“百姓里,哪种人最多?”“商人,

还有附近村镇的农户,他们要进城卖东西。”“对了。”凌素打了个响指,“所以,

这桥修好了,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靠着这条路做生意的商贾和地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你的意思是……”凌素嘴角微微上扬。“修桥,是善举,但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咱们可以换个法子。殿下可以下一道令,号召京城所有商贾,自愿捐款修桥。凡捐款者,

其姓名、商号、善举,皆可刻于桥头的功德碑上,流芳百世。”“这能行吗?

那些商人哪个不是铁公鸡?”“能。”凌素的语气很肯定,“商人逐利,但也求名。花点钱,

买个好名声,还能在太子殿下这里挂上号,这笔买卖,划算。更何况,咱们不只给名。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在永定河两岸画了个圈。“咱们告诉他们,这桥,只是第一步。

下一步,殿下您要以这座桥为中心,修一条从京城到通州码头的官道。路修好了,

他们的货运时间能缩短一半,成本能降三成。这叫‘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

先修路?”我喃喃自语,这词怎么这么新鲜?凌素继续说道:“殿下,您还可以宣布,

凡是参与捐款修桥的商号,未来在这条新官道上,可以享受三年的税收减免。您说,

他们捐不捐?”我眼睛都亮了。这他妈……简直是天才!我不仅一分钱不用花,

还能把事情办得更大,更漂亮。我爹让我修座桥,我直接给他修出一条经济大动脉来。

这功劳,谁抢得走?“就这么办!”我一拍大腿,“凌素,你真是我的子房啊!

”凌素只是淡淡地躬了躬身。“奴才只是不想殿下被人当冤大头。”接下来的事情,

完全按照凌素的剧本在走。我把告示一贴出去,

京城的商会会长当天晚上就提着礼物来拜访了。我把“要想富,先修路”的理论一说,

再把减税的优惠一抛。那会长当场就拍板,修桥修路的钱,他们商会全包了!不仅要修,

还要用最好的材料,修得最气派!事情报到父皇那里,父皇都惊了。他把我叫进宫,

围着我转了好几圈。“你小子,什么时候这么开窍了?连‘以商养工’的法子都想得出来?

”我心里美滋滋的,嘴上谦虚。“都是父皇教导有方。”父皇很高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

狠狠地夸了我一顿。胡惟庸和御史台那帮人,脸都憋成了猪肝色。他们本来想让我花钱出丑,

结果反倒给我送了份天大的政绩。偷鸡不成,蚀了把米。我回到东宫,看凌素正在院子里,

小心翼翼地给一盆兰花浇水。他的侧脸在阳光下,白得近乎透明。我走过去,从背后看着他。

“凌素,你说,这世上怎么会有你这么聪明的人?”他没回头,

只是轻轻地用手指拨弄了一下兰花的叶子。“殿下,聪明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那什么能?

”他转过头,看着我,眼神很认真。“看清楚问题是什么,比怎么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不像个太监,更像个老师。

一个教我怎么看懂这个复杂世界的老师。只是这个老师,身体也太弱了。一阵风吹过,

他忍不住咳了两声,赶紧用袖子捂住了嘴。我皱了皱眉。“病了?传太医了吗?

”“老毛病了,不碍事。”他摇了摇头。我心里没来由地一阵烦躁。这么个宝贝,

可千万不能折了。“从今天起,东宫的补品,你随便用。给我好好养着,你要是倒了,

孤找谁出主意去?”我用命令的口吻说道。他愣了一下,然后低下头,轻声说了一句。

“谢殿下。”我没看到,他低下头的瞬间,耳根有点红。4.你们玩心眼,

我只讲规则修桥风波之后,胡惟庸那帮人消停了一阵子。我乐得清闲,每天就看看书,

练练字,偶尔听凌素给我讲讲那些“歪理邪说”。比如什么叫“风险对冲”,

什么叫“沉没成本”。我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比太傅讲的《帝王策》有意思多了。

但好景不长,麻烦又找上门了。这次,是从宫里头起的火。我母后早逝,现在掌管后宫的,

是胡惟庸的亲妹妹,胡贵妃。这女人,向来跟我不是一条心。她宫里有个大宫女,叫彩月,

长得有几分姿色。一天,胡贵妃办了个赏花宴,把我、还有几个皇子都叫了过去。宴会上,

那叫彩月的宫女,给我跳了支舞。跳得……怎么说呢,挺卖力的。眼神跟钩子似的,

一个劲儿往我身上瞟。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果然,宴会结束后,胡贵妃把我单独留了下来。

“太子啊,你看这彩月如何?”我能怎么说?“挺好的,舞跳得不错。”胡贵妃笑了,

那笑意不达眼底。“本宫看这丫头对你也有意。她跟了本宫多年,忠心耿耿,

也是个清白的好姑娘。不如,本宫做主,把她赐给你,放到东宫,也好贴身伺候你。

”我心“咯噔”一下。这哪是送人,这分明是往我身边安插眼线啊。我要是收了,

以后在东宫放个屁,不出半个时辰,胡贵庸都能闻着味儿。可我要是不收,

就是不给贵妃面子。“目无长辈,轻贱宫人”的帽子,马上就能给我扣上。我脑子飞快地转,

想找个借口推了。“贵妃娘娘,这……怕是不合规矩吧。东宫的人事,

得经过内务府和宗人府……”“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胡贵妃打断我,“本宫这点面子,

难道还没有吗?还是说,太子是瞧不上本宫宫里的人?”话说到这份上,就很难办了。

我被将住了。正当我准备硬着头皮先应下来,再想办法时。一直跟在我身后的凌素,

突然往前一步,跪下了。“启禀贵妃娘娘,此事万万不可。”胡贵妃的脸立刻沉了下来。

“放肆!这里有你一个奴才说话的份吗?”凌素头也不抬,声音却很稳。“奴才不敢。

奴才只是想提醒娘娘,祖宗家法不可废。”“什么祖宗家法?”“《大梁会典》记载,

凡宫女出宫,或赏赐于皇子、宗亲,必须先由内务府除其宫籍,再由宗人府登记造册,

验明其出身清白,无不良记录,方可执行。此乃太祖皇帝亲定的规矩,为的是防止后宫干政,

秽乱宗室。”凌素把《大梁会典》搬了出来。胡贵妃的脸色更难看了。“本宫的人,

自然是清白的!用得着那么麻烦?”“娘娘的人,自然是好的。但规矩,就是规矩。

”凌素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规矩的作用,不是为了防备好人,

而是为了不给坏人留空子。今天娘娘可以为殿下破例,明天,

是不是别的娘娘也能为别的王爷破例?”他抬起头,直视着胡贵妃。“娘娘您想,

若是开了这个口子,日后各宫都把自己的人往皇子府里塞,那这后宫,还是陛下的后宫吗?

这宗室,还姓李吗?”这话,说得可就重了。直接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了动摇国本的高度。

胡贵妃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凌素,半天说不出话。“你……你……”凌素却好像没看见一样,

继续说道:“奴才知道,娘娘是真心疼爱殿下。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遵守规矩,

为殿下扫清隐患,而不是给言官留下攻訐殿下的口实。否则,明天御史台一本奏上去,

说殿下‘私纳宫人,藐视祖制’,请问,是娘娘您来承担这个责任,还是让殿下来承担?

”我听得心里直冒冷汗。也暗自佩服凌素的胆大包天。他这不是在跟贵妃讲道理,

他这是在赤裸裸地威胁。你敢把人塞过来,我就敢让御史台参你一本,到时候看谁倒霉。

胡贵妃不是傻子,她听懂了。她盯着凌素看了很久,那眼神,像是要在他身上剜下两块肉来。

最终,她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是本宫考虑不周了。凌公公说得对,是该按规矩来。

”她转向我,语气生硬。“太子,你调教出个好奴才啊。”我赶紧打哈哈。“娘娘谬赞了,

他就是书读多了,有点一根筋。”一场危机,又被凌素化解了。从胡贵妃宫里出来,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凌素,你今天胆子也太大了。万一贵妃不管不顾,

硬要把人塞过来怎么办?”走在宫道上,我心有余悸地问。凌素走在我身后半步的距离,

声音很轻。“她不敢。”“为什么?”“因为她输不起。”凌素说,“对她来说,

安插一个眼线,只是锦上添花。可如果为了这点小事,被御史抓住把柄,闹到陛下面前,

就是因小失大。她是个聪明人,会算这笔账。”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

“所有看起来复杂的博弈,说到底,都是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只要让对方觉得,

做坏事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那他自然就会收手。”我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

宫灯的光落在他脸上,忽明忽暗。“凌素,你以前到底是干嘛的?怎么懂这么多?

”他眼帘垂下,遮住了眼里的情绪。“奴才以前……在家里是管账的。”管账的?

我怎么那么不信呢?哪家的账房先生,能有这种算计人心的本事?我越发觉得,

他身上藏着秘密。一个我非常想知道的秘密。5.一场大火,

烧出了谁是人谁是鬼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凌素就像个bug修复器,

总能帮我把胡惟庸那帮人制造的各种程序漏洞给补上。东宫在他的打理下,

也越来越像个样子。账目清楚,人员精简,效率极高。我甚至觉得,

就算我爹现在让我去当个尚书,我都能干得有模有样。因为我知道,我身后有凌素。

但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初冬的一天夜里,出事了。

存放皇家玉牒和宗室档案的“文渊阁”走水了。火势极大,烧了半个晚上才扑灭。

整个文渊阁,几乎被烧成了一片白地。无数珍贵的典籍、档案,都化为了灰烬。父皇震怒,

当场下令彻查。京兆府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查了三天三夜。最后,

得出一个结论:是东宫的两个小太监,偷懒玩忽职守,打翻了烛台,引燃了帷幔,

才酿成大祸。而那两个小太监,已经葬身火海,死无对证。这屎盆子,

就这么直挺挺地扣到了我的头上。我被父皇叫到御书房,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父皇把调查的奏本,狠狠地摔在我脸上。“李珩!你看看你带的好奴才!文渊阁!

那是我大梁的根!就这么被你的人给烧了!你还有什么话说!”父皇气得浑身发抖。我知道,

这次的祸,闯得太大了。烧了文渊阁,就等于把我们李家几代人的脸面都给烧了。“父皇,

儿臣……儿臣有罪!儿臣治下不严,请父皇责罚!”我除了认罪,别无他法。证据确凿,

人证其他当晚值夜的太监物证烧毁的东宫腰牌俱在。我根本没法辩解。“责罚?

怎么责罚?”父皇冷笑,“废了你的太子之位,够不够?”我浑身一颤,瘫软在地。

“父皇……”就在这时,御书房的门被推开了。王公公尖着嗓子喊:“陛下,

东宫掌印太监凌素,在外求见,说有天大的冤情要禀报。”父皇皱了皱眉。“让他滚!

”凌素却直接闯了进来,跪在我身边。他额头上都是汗,脸色比纸还白。“陛下!

此事有蹊跷!绝非意外!”父皇怒视着他。“哦?你倒说说,有什么蹊跷?

”凌素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高高举起。“陛下,这是奴才昨夜连夜整理的,

文渊阁失火案的十大疑点!”“其一,失火当晚,京城天干物燥,按例,文渊阁当值的太监,

每隔半个时辰就要检查一次水缸,确保满水。但火灾之后,京兆府的仵作发现,

离起火点最近的七口水缸,全是空的!这是巧合吗?”“其二,我东宫那两名太监,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